推动绿色行动,厚植绿色屏障,推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、综合推进污染防治、加强生态资源保护、推行“河长制”推进河道整治,密织环境监管铁网……
如今,行走在安顺大地,满眼尽是动人的生态画卷。
简嘎乡荒山变青山
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绿色发展理念,紧紧围绕“上水田园、绿色生态、宜居宜游、开放创新、历史文化”五型城市的目标,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安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,统筹推进生态修复、治理、保护与产业发展、城乡建设和民生保障,着力建设绿色城市,争当生态转型排头兵,写下了一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“绿色文章”。
建设生态文明,需要顶层设计先行。2015年2月,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,安顺市随即启动“绿色黄果树一年行动计划”,筹集“绿色黄果树”造林绿化资金7000余万元,对5472亩荒山实施造林绿化和景观提级改造。通过三年绿色行动,全市累计实施重点生态工程269.95万亩,初步实现“消灭荒山”,2017年度森林覆盖率达54%以上。
城区绿地面积逐年增长
2016年9月,安顺市围绕山水田园型、绿色生态型、宜居宜游型、开放创新型和历史文化型的“五型安顺”建设,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奋斗目标,大力实施荒山造林、退耕还林、四旁植树、城镇绿化和通道绿化建设。陆续新建公园、游园、广场35个,新增公园绿地200万平米,建成区绿地率、绿化覆盖率、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34.87%、37.08%、20.43平方米。
全面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,对黄果树大街、中华东路等多条主要干道实施绿化升级改造工程,努力提升城市“颜值”;全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,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4.48%,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,获得“国家园林城市”称号。
清晨市民在公园晨练
“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。”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,良好的生态环境,一直都是安顺全体市民的共同期盼。
正基于安顺市民这份共同的期盼,安顺市从统筹强化组织领导入手,严格落实环保责任,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。
造绿可贵,护绿更可贵。在建设的同时,安顺市也用实际行动推进森林资源保护。
河长制让河流管理有序
加大森林资源管理,力保林业生态红线。对全市2275起违法使用林地的案件开展专项清理整顿工作,有效打击涉林犯罪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。
开展河道整治,为全市180条河道设立河长,共1662名各级党政领导担任各级河长,做到了每条河流都有人管,明确责任。
加强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,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多次开展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行动,推动城市水生态保护,改善水环境质量。
开展城市扬尘污染控制,对违反扬尘污染防治有关法规规定的行为,严格按照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、《贵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》等有关规定,依法进行查处。
针对城市垃圾处理,安顺市引进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,建设垃圾发电站,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三驱动逆推式炉排技术,通过焚烧垃圾产生热能用于发电,年发电量可达8176万千瓦时。
关岭莲花村火龙果种植基地
炎炎夏日,行走在关岭自治县打邦河岸的莲花村,到处可见忙碌的村民。漫山遍野火龙果,让村里的贫困户变得越来越少。
“以前这一带石漠化严重,全是乱石荒坡,种玉米产量低得很。如今种上了火龙果,不仅山坡变绿,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不少。”莲花村村支书罗开基告诉笔者,目前村里已发展火龙果种植3000亩,昔日千亩荒土,如今可以“生金”。莲花村的变化,正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。
多年来,在“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论实践的过程中,安顺市以思路换出路,将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、竞争优势,以绿色主导产业为引领,带动全市产业发展,实现了生态与发展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。
喜获丰收的镇宁蜂糖李
贵州省级高效农业园区——镇宁自治县蜂糖李产业示范园区,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生态气候优势,发展李子种植17.32万亩, 2018年,全县李子产业预计总产值达9.03亿元,实现了发展与生态的和谐统一。
“念好山字经,种好摇钱树。”安顺生动实践着“靠山治山、因地制宜”的发展思路,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林业产业。全市形成了总面积近120万亩的工业原料林基地、中药材基地、茶叶基地、干鲜果品基地,桃、李、梨等经济林基地,2017年林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