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这没道理啊,也有人疑惑不解,到底是为什么?原因很简单,也很复杂,用两个字总结:缺钱。
大家没有看错,就是缺钱。从今年5月份开始,受经济下滑、PPP去库存、去杠杆等宏观因素影响,许多民营环保企业“钱袋子”空了,银行断贷,有些企业直接宣布破产,关门大吉。就好像扛着机关枪上战场,准备大干一场,最后发现子弹没了。
2017年底,财政部发布《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》,可以看作转折点。大量的不规范PPP项目被踢出局,导致大量中标环保PPP项目的企业出现债务问题。
有行业人士打了一个比方,财政部要求规范PPP项目,但此前有些PPP项目已经大量投入,突然被判定为不规范,银行资金方面必然出问题,本来要说盖10层楼,而且已经盖了5层,该投的钱已经投了,后面又没钱了,自然就成了烂摊子。
在老崔看来,当前中国的环保产业太过依赖于政策,定义为“政策扶持型产业”,政策固然会成为利好,但也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限制性因素。一旦政策方面出现问题,产业就被打入冷宫,无法翻身。
PPP、第三方治理等商业模式不甚完善,再加上中国的环保产业,本身发展方式粗放,技术创新能力不强,管理水平不高,竞争同质化严重,低价恶意竞争出现……都大大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所以接下来就要看谁能坚持,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,这些环保企业必然出局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新一轮的洗牌,重组在所难免,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最终“为他人作嫁衣裳”。
最后,老子还是想再强调一遍,环保产业固然需要政策扶持,但更多的是要打破传统窠臼,创新发展,增强“内功”,如此才能对得起“国民经济新支柱产业”这一名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