累计放流中华鲟超过502万尾
三十多年来,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通过系列技术攻关,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、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、早期性别鉴定、单雌核发育、种质资源保存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,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、催产繁殖、苗种培育、梯队建设、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、洄游监测、自然繁殖监测、栖息地保护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。
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建有年龄结构最为完备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,为避免近亲繁殖造成中华鲟人工种群退化,实现中华鲟的优生优育,中华鲟研究所建立了反映中华鲟亲缘关系远近的遗传谱系,用于指导人工繁殖,有效提升人工繁殖中华鲟的遗传多样性。此次中华鲟放流群体就包括2009到2017年间的5个年份的梯队,对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、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。
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以来,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的中华鲟超过502万尾。近年来,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融合声呐标记监测、互联网及无线传输等多方面技术,建立了从宜昌至长江口、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,这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、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,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,最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.7%,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截至目前,中华鲟研究所已掌握圆口铜鱼、长鳍吻鮈、齐口裂腹鱼等15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,蓄养有各种鱼类近百种,其中长江珍稀特有鱼类25种,累计在金沙江放流珍稀特有鱼类超过170万尾,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。
统筹谋划长江大保护事业
三峡集团积极倡导和推行“建好一座电站、带动一方经济、改善一片环境、造福一批移民”的水电开发理念,努力把能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打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,将公司在长江流域投资、生产和经营等业务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统一纳入长江大保护范畴。
在三峡工程建设中,三峡集团严格落实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,实施了以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两物种为重点的陆生物种保护,开展了针对中华鲟、长江江豚和长江鱼类的物种保护工作,长期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。同时,积极推进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研究和实践,建立并运行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,2015年完成三峡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。
在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过程中,三峡集团从金沙江下游流域鱼类栖息地保护工作中总体规划布局,联合农业农村部建设了4处鱼类增殖放流站。为了减缓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在溪洛渡设计并建成了分层取水设施,在白鹤滩、乌东德落实了分层取水和过鱼设施设计,开展黑水河生态修复工程。
环保产业已成为三峡集团的重要业务增长极。三峡集团成立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,启动了中国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喝生态产业联盟筹备工作,在新模式新机制研究编制、试点城市对接等专项工作基础上,全力推进江西九江、安徽芜湖、湖南岳阳和湖北宜昌等试点城市的先行先试工作。目前,九江市水环境系统治理一期PPP项目和芜湖、岳阳、宜昌等10个先导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。